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素问文库上搜索。
1、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一、目的 为及时发现临床用血全过程中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不断增强医务人员临床用血的规范化意识、质量与安全意识,持续改进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临床用血运行规范、安全、有效不断提高临床用血的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水平。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发生的临床用血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 三、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定义、等级划分和监测报告范围与种类 (1) 定义 1)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是指在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前,输注期间或者输注后,出现可能与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相关的非预期、非有意的事件,包括输血不良反应、意外事件、
2、未遂事件。不良事件可能是出现差错或者意外事件的结果,可能导致或者没有导致受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2)意外事件是指患者输注的血液成分与适合该患者输注血液成分的所有要求不相符合。或者患者输注了为其他患者准备的血液成分。意外事件包括偏离标准操作规程或医院政策的输血差错或偏差所导致的错误输血事件。意外事件可能导致或没有导致受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未遂事件是指在输血开始之前发现的差错或者与操作程序或政策的偏差。若未被及时发现,则可能已经导致错误输血事件或者受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出现在时间上与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相关的非预期反应或效应。包括因输血传播疾病的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等
3、。不良反应可能是意外事件的结果,但是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不依赖意外事件,即使不存在意外事件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2)等级划分 1)严重性分级 按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I级(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级(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级(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2)相关性分级 I级:肯定相关,支持不良事件与输血有关的证据确凿,不存在合理的质疑。 级:很可能相关,证据
4、明显有利于支持不良事件与输血有关。 级:可能相关,证据无法证明不良事件与输血或其他原因有关。 V级:可能无关,证据明显有利于支持不良事件与非输血有关。 级:肯定无关,支持不良事件与非输血因素有关的证据确凿,不存在合理的质疑。 (3)监测报告范围与种类 1)临床用血全过程监测 输血前评估:未行输血前实验检测指标评估,不合理输血(无输血指征输血,过量输血,血液品种选择不当),未按规定自体输血,血液保护措施不力,术中不合理输血(未行术中输血前床旁评估,无输血指征输血,过量输血)等; 输血前检测:未按规定进行输血前相关检测(血型、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功能、输血四项等): 标本采集与送检:标本质量不符
5、合要求,标本采集、标识错误,标本采集、送检不及时,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位开送检等; 输血前告知义务:未履行输血前告知义务,未签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填写不规范,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未在病历中归档等; 输血申请单填写、输血申请、审核、报批:申请单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无医生签名,无审核医生签名,无申请日期等;未按规定提前备血,未按申请分级权限申请用血量,未履行上级医生审核,未按规定履行审核、报批手续、未履行应急用血报批手续,未按规定紧急配合型输血等; 临床领血与运输:非医护人员领血,未按规定正确使用血液运输箱领血,血液运输箱监测不符合要求(温度监控、定期消毒)。未履行核查核对制度,未履行
6、血液领取出库手续等。 输血全过程的核查核对:未履行输血关键环节的核查核对(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检测结果审核前、血液及血液成分的接收、交叉配血试验、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与领取前、临床输注前等); 输血过程观察、输血反应回报与调查处理:血液未在规定时间内开始输注,输血前未告知患者或近亲属输血反应监测注意事项,输血操作不规范(输血前核对、轻轻混匀、输血速度、输血时限)、输血操作不当致血液报废,未按规定观察患者输血过程等;未及时有效识别及处理输血反应,未按规定履行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未按规定进行输血反应回报与上报等。 1输血后疗效评价:未按规定进行输血后疗效评价,输血合理性评价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不良 事件 监测 报告 制度
